电动自行车“解限速”乱象曝光:安全规范成摆设?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对电动自行车市场中的“解限速”乱象进行了深度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报道,尽管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电动自行车设计速度最高每小时25公里的规定,并在后续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强调这一标准,但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却大打折扣,成为了一纸空文。而在这场乱象中,央视暗访的雅迪电动车销售门店“先上牌,后解速”的做法更是成为了行业内幕,引发了公众的更多关注。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尽管限速规定已经实施了五年多,但许多电动自行车门店却通过多种手段帮助顾客解除限速,使得原本限速25km/h的电动自行车在解限速后能轻松跑到40-50km/h。这一现象在北京等大城市尤为普遍,在北京走访了多家知名电动自行车品牌的线下门店,发现限速规定在许多地方几乎形同虚设。
在一家雅迪专卖店,店员甚至主动向记者询问是否需要解除限速设置,并表示他们有专门的工具可以完成这一操作。解限速后,车辆的速度安全提示音会消失,仪表盘上的最大时速依然显示为25km/h,以此规避监管。店员还坦言,这一服务在行业内已经形成了潜规则,许多顾客在购买电动自行车时都会提出这一要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门店都如此明目张胆地提供解限速服务。在一些品牌如小牛的门店里,店员明确表示解限速是违法违规行为,不会帮助顾客进行操作。但令人惊讶的是,当调查人员离开门店后不久,一名小牛店员却追上来确认调查人员并非暗访人员后,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表示可以提供解限速服务。这一行为无疑进一步证实了电动自行车市场中解限速乱象的普遍性。
进一步调查发现,各家电动自行车品牌都有专门的解限速工具,通过软件或硬件解除速度限制。这些工具操作简便,不会对车辆造成损害,因此受到了许多门店和顾客的青睐。同时,一些电商平台上还有商家违规售卖解限速工具,销量惊人。
那么,为何电动自行车限速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如此难以落地呢?一方面,一些门店为了迎合顾客需求,提高销售量,不惜铤而走险提供解限速服务;另一方面,部分顾客为了追求更高的骑行速度,也愿意花费额外费用来解除限速。而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这一乱象屡禁不止。
那么,电动自行车限速规定究竟有何意义呢?工信部曾对此作出解释称,车速过快是引发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将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确保交通安全的重要前提。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超过3.5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然而,与此同时,因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部分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甚至约占所在城市事故总数的50%。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表示:“十次事故九次快,解除限速装置破坏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将危及骑乘人的安全。”他强调,电动自行车设置最高时速是为了安全考虑,一旦速度超过25km/h,交通事故的致死率将非常高。
面对这一乱象,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了行动。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约谈了多家电动自行车企业及其在京代理销售企业负责人,针对“解限速”等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和警示约谈。同时,多地也开展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加大对解限速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然而,要想彻底根治电动自行车解限速乱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消费者应提高安全意识,不购买解限速后的电动自行车;厂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为解限速留“后门”;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限速规定得到有效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动自行车成为城市出行的安全、便捷工具,为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保障。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