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创作大赛#
现在的中国电动车市场,四轮的拼命搞价格战,三轮的在海内外乱杀,只有二轮的电动车,迟迟没什么动静?
事实上,两轮电动车的市场,早就卷上天了。
在高新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电动车厂商早已不满足曾经传统、老旧的经营模式,在技术的加持下,他们打出了“让电动车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的口号。
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将电动车的生产和制造复杂化,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宣传支出。
成本提高,售价随之上升,而价格的升高自然会导致销量的下降,想提升销量,就要宣传,要创新,要走在所有品牌的前列。
如此一来,成本再次增加。
在这样一个销售怪圈中,各大厂商的“价格战”,也随之打响!
虽然各大厂商还未将2023年的具体财报公之于众,但根据权威机构披露可知,去年两轮电动车全年的销售量大概在5400万。
其中,电动车三巨头:雅迪、爱玛、台铃卖出3300万+,而绿源、小刀、立马等品牌皆超过了200万。
与头部品牌相比,一些中型两轮电车品牌的销量,显然有些相形见绌。
不过,着眼于整个市场,能发现,几个称霸二轮车市场的品牌,日子过得可没有那些小牌子滋润。
网图
2022年,中国全年二轮电动车的销量超过了5000万,彼时便有人预计,2023年的电动车市场至少增加400万。
结果显而易见,在各方铆足了劲的销售下,销量的确达到了目标。
可销量的上升,几个大品牌遇到的难题,反而更加明显。
3月份,雅迪发布2023年企业财报。
财报中表示:雅迪全年收入347.63亿元,较去年增长了11.9%,整体看上去积极向好,但有心之人能发现,在毛利率方面,雅迪从2022年的约18.1%,下降到了16.9%左右。
网图
无独有偶,近年来两轮电动车市场的新贵——小牛电动车,也发布了2023年的财报。
没有雅迪的大家大业,小牛并没有一片向好的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小牛的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22.5%,下降到了19.0%左右。
毛利率的降低,无外乎是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造成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毛利率的下降情况,也能大概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
网图
电动车虽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但一辆车的价格减去生产、运输、宣传、门店等一系列支出后,获得的毛利率其实跟中型商品的价格也差不多。
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厂家负责人就曾说过“一辆车就挣一包烟钱。”
这话自然是有些夸大其词,但两家车企的利润在逐日下降是事实。
究其根本原因,还要从几家车企打了几年的价格战说起。
中国市场很大,这是全世界的共识。
作为在中国生产,在中国成长的电动车企业,他们自然也清楚。
市场大是大,但再大的蛋糕,也不会自己长大。
因此,为了抢客户、提销量,吃更大的蛋糕,那就需要一点“特殊”的手段。
网图
于是,价格战应声而起。
当今市场上两轮电动车的品牌很多,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自然也大有参差。
而最受消费者青睐的,不是价格低廉的“百元神车”,也不是突破万元的顶配两轮车。
经过调查,价格在3000左右的电动车,销量反而最好。
车辆是大件物品,为了省去运费,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在线下购买,所以,大部分两轮车企线下销售比例达到了80以上。
“战场”在线下,门店自然少不了。
网图
根据粗略计算,仅仅是电动车三巨头雅迪、爱玛、台铃三家,线下门店的数量就突破了9万家。
中国一共有23个省,也就是说,不算其他杂七杂八的品牌,仅这3个牌子,在每个省份就有3900多家。
再除去一些比较偏僻的乡镇和村落,就算是一个县级市,那密度也是高得可怕。
市场经济拒绝垄断,消费者的选择多了,自然就会货比三家。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一条大街上,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其中一定夹杂着电动车优惠立减的大喇叭声。
直降1000、以旧换新、新品折扣、百元拿回家……
网图
可尽管商家争夺消费者的手段层出不穷,但说到底大多数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价钱。
2016到2020年之间,是各家价格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
没错,不仅仅是电动车行业,其他行业也掏空了老本在抢占市场。
作为龙头企业,雅迪曾主动发起过很多次价格战,甚至一度喊出“所有车型降价30%”的口号。
2020年,几家车企价格战打至高峰,雅迪、爱玛两大龙头的降幅分别达到了11.4%和11.72%。
网图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但就商战来说,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还波及了不少“无辜者”。
一位雅迪的门店销售表示,那几年,他们不仅要和其他品牌的电动车竞争,还要和本品牌的争。
“同一款车型在同一个城市甚至是同一条街上,差价三四百元是家常便饭……”
正因如此,各家车企都元气大伤,在2020年后车企总部相继出台规定,加大管理力度、严格约束各大门店为提高销售量随意降低价格。
激烈的价格战到这里其实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但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卷”, 才刚刚开始。
2020年后,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技术爆发期”。
不管什么商品,从外形,到用途,再到价格,都卷上了天。
和高新产业沾了点边的两轮电车企业,为了宣传自家电车的技术优势,也将“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的设定提上了日程。
电动脚踏车和电动自行车的装置比起四驱车,要简单许多,但各大品牌们还是将其卷出了花。
网图
比如,电动车老品牌绿源,近年来主攻方向为液冷技术,不仅成功申请了专利,还将液冷技术成功运用到了电动车电机上,电机效率自此超90%。
再如,雅迪、台铃相继推出了钠离子电池电动车,成本更低,性能更佳。
不过,让车企们最下功夫的,自然是车辆的智能化道路了。为了更有竞争力,车企们力争将电动车的内控系统与手机同步。
近年来,他们跟着市场的脚步,与多家做软件的企业合作。像台铃这种龙头企业,最近更是将华为的鸿蒙系统搬进了展厅。
网图
通过搭载鸿蒙系统,再加上华为背后的强大后勤能力,不管是智能语音,还是精准定位,其不能说一骑绝尘,也算得上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当然,与更稳妥的机构合作,就意味着价格会更贵,分摊到每辆车上的成本也更高。
此外,电动车的智能化不仅仅只体现在车辆本身,生产线的全智能化也是如今车企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可车辆变得高大上,新的难题也随之而来。
网图
不管是哪行哪业,商品的成本提高,价格也会随之提高。
而提高的那部分,除了车企自己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做了冤大头,大部分定然会不可避免地落到消费者的身上。
消费者可不管你的成本有多少,他们只看价格。
电动车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了,两轮车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
网图
长达几十年的发展,电动车的价格也随着时间变动,水涨船高。
刚开始,消费者是这样想的:相较汽车,两轮车价格实惠,短途出行方便,动辄上千的价格虽然不便宜,但它性价比高就够了。
尤其是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村村通工程后,愈发顺畅的行车环境,更是让两轮车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发展时期。
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动车市场保有量已达4亿辆,也就是说,每五户就有四辆两轮电动车。
网图
似乎,中国的电动车市场饱和了?
这倒是也不尽然。
2019年,国家发布《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传说中的“新国标”。
新国标重新规定了上路两轮电动车的各项标准,比如车身重量不得超过55kg、蓄电池电压小于48V、电功概率小于等于400W等等。
此项规定无疑为疲累的电动车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网图
电动车的使用年限为5—8年,2019年新国标施行后,就意味着路上随处跑的电动车有近一亿的“超标电动车”。
也就是说,电动车市场上,从2019年到2024年,必须进行两轮电动车置换的车达到了数亿辆。
如果恰当一点比喻,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蛋糕,“砰”的一声丢到了电动车市场上。
当然,不少人也表示:新国标发行他的,我的车寿命有多少年,完全取决于我想骑到什么时候,我不换还不行吗?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但若是没人管的村镇人想想也就罢了。
网图
可城市中到处都是监控设施,还有无处不在的交警。
2021年,北京首先启动超标车置换,紧接着各地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置换之路。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两轮电动车车企,都还在吃2019年新国标的红利。
只是,眼见新国标已施行5年,其留下的蛋糕碎屑也不多了。
再加上近几年消费市场疲软,中产消费也出现了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说一句“不景气”来形容电动车市场有些言过其实,但其目前的挑战依旧不可小觑。
新能源汽车,是很早就布下的一局“大棋”。在下棋之初,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吃到了红利。
可红利期总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多家企业先是与国外争,后又与其他品牌争,最后还要和自己争。
为了摆脱“一包烟钱”的利润,一些龙头企业已经肉眼可见地淘汰了许多低价、廉价生产线,转而专心发展“高端线”。
但事实是,这种办法也就解得了一时饥渴,不是长久之计。
究竟是需要提高消费市场的活跃度,还是降低产品的各项成本,成为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毕竟如今摆在多家企业面前的,不再是如何发展,而是要如何生存。
参考资料:
21世纪经济报道:《雅迪、小牛电动去年毛利率均明显下滑 两轮电动车“高端化战事”暂歇》
钛媒体:《4亿两轮电动车,带不动千亿换电市场》
作者:又又双
编辑:一乙木
暂无评论内容